「原理」机器学习与深度学习模型:RF、GBM、XGBoost与Transformer
-
第一部分:集成学习模型:RF、GBM、XGBoost的原理与特性
集成学习是一种强大的机器学习技术,其核心思想是结合多个基础学习器(或称基模型)的预测结果,以生成比任何单个模型都更准确、更稳健的预测。这种方法遵循“集体智慧”优于“个体智慧”的原则,旨在通过融合多个不同模型的优势来降低总体错误率。集成学习方法通常被分为两大类:Bagging(套袋法)和Boosting(提升法),它们代表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模型构建与融合策略。
Bagging与Boosting的根本区别
Bagging (Bootstrap Aggregating) 是一种并行集成方法。它的核心在于通过对原始训练数据集进行有放回的自助采样(Bootstrap),生成多个相互独立的子数据集,并在每个子数据集上独立训练一个基学习器。最终的预测结果通过对所有基模型的预测结果进行平均(回归任务)或多数投票(分类任务)来确定。Bagging的主要目标是降低模型的方差(Variance),即通过引入随机性来减少模型的过拟合风险,从而增强其泛化能力。
与此相反,Boosting 是一种顺序集成方法。它通过迭代地、串行地训练基学习器,每一个新的模型都旨在最大程度地减少前一个模型所产生的误差。在每一轮迭代中,Boosting算法会调整样本的权重,使得在前一轮中被错误分类或预测不佳的样本在下一轮训练中得到更多关注。Boosting的主要目标是降低模型的偏差(Bias),通过逐步纠正错误来显著提高模型的预测准确性。
随机森林(Random Forest, RF)
随机森林是Bagging思想的杰出代表,它以决策树为基学习器。RF的核心在于其双重随机性:首先,它使用自助采样法从原始数据集中有放回地抽取样本,生成多份训练子集;其次,在构建每棵决策树时,它在每个节点进行分裂时,不是考虑所有特征,而是随机选择一个子集进行最佳特征选择。这种双重随机性大大降低了模型之间的相关性,从而有效减少了模型的方差和过拟合风险。
RF模型具有多项核心优势。首先,它以其出色的准确率和强大的抗过拟合能力而闻名。其次,它能够高效处理具有高维特征的输入样本,在微生物研究等领域作用显著。此外,RF还能自然地评估各个特征的重要性,这为临床和生物学研究提供了宝贵的可解释性。然而,RF也存在一些局限性,例如计算复杂度高、内存占用大,在处理超大规模数据集时可能会面临性能瓶颈。
梯度提升机(Gradient Boosting Machine, GBM)
GBM是Boosting家族的经典算法。其核心思想是顺序地构建一系列弱学习器(通常是决策树),每一棵树都致力于修正前一棵树所犯的错误。具体而言,每一轮迭代都会计算当前模型的预测值与真实值之间的残差(即负梯度),然后训练一个新的弱学习器来拟合这个残差。最终,将所有弱学习器的预测结果加权求和,得到最终的强大模型。
GBM通过不断修正错误,极大地提升了模型的准确性,尤其在处理复杂非线性关系方面表现卓越。然而,传统的GBM也存在一些缺点,例如训练速度较慢、对参数设置敏感且缺乏内置的正则化来防止过拟合。
XGBoost:梯度提升的极致优化
XGBoost(eXtreme Gradient Boosting)是GBM的增强版本,它在GBM的强大基础上进行了多项关键的技术创新,使其成为表格数据领域的性能冠军。其核心思想与GBM相似,都是通过串行、迭代地训练决策树来逐步拟合前一轮的残差,从而不断提升模型的准确性。
XGBoost的卓越性能源于以下几个方面:
- 正则化:在目标函数中引入了L1和L2正则化项,这有助于控制模型的复杂度,有效防止过拟合,使其在处理复杂数据时更加稳健。
- 二阶导数信息:XGBoost在优化目标函数时,采用了二阶泰勒展开,这使得优化过程比仅使用一阶导数信息的GBM更为精确。
- 并行处理:虽然Boosting本质上是顺序的,但XGBoost通过对树节点的分裂过程进行并行化,显著提升了训练速度,使其能够高效处理大规模数据。
- 缺失值处理:XGBoost能够自动学习缺失值的最佳分裂方向,无需进行复杂的数据填充,简化了数据预处理流程。
- 内置交叉验证:它允许在每一轮Boosting迭代中使用交叉验证,从而可以方便、快速地获得最优的迭代次数,避免了对网格搜索的过度依赖。
这些技术创新使得XGBoost不仅是一个“更快的GBM”,更是一个在面对真实世界复杂、不完整数据时更加稳健、高效且易于部署的工具。这种从理论算法到工程化工具的演变,恰恰反映了人工智能从算法竞赛走向工业应用的必然趋势。XGBoost凭借其出色的训练速度、极高的预测准确率以及对复杂非线性关系的强大建模能力,已成为众多数据科学竞赛的常胜模型。
表1:RF, GBM, XGBoost核心特性与原理对比
特性/模型 随机森林(RF) 梯度提升机(GBM) XGBoost 集成策略 Bagging (并行) Boosting (顺序) Boosting (顺序,但分裂并行) 核心思想 降低模型方差,提高泛化能力 降低模型偏差,提高准确性 降低偏差,并通过正则化控制方差 基学习器 决策树 决策树 决策树 优化目标 最小化基尼不纯度或信息增益 拟合残差(一阶导数) 拟合残差(二阶泰勒展开) 正则化 通过双重随机性隐式正则化 无内置正则化 内置L1和L2正则化 缺失值处理 无自动处理机制,需预先填充 无自动处理机制,需预先填充 自动学习最佳分裂方向 训练速度 较快,可并行化 较慢,顺序训练 极快,支持并行化 典型优劣 抗过拟合能力强,易于解释;计算资源占用大 预测准确性高,但训练慢,易过拟合 准确率最高,速度快,支持多种优化;参数调优复杂 第二部分:Transformer模型:从语言到生命的序列理解
Transformer模型是一种革命性的神经网络架构,它在2017年被提出,最初用于自然语言处理(NLP)领域的序列到序列(Seq2Seq)任务。与传统的循环神经网络(RNN)不同,Transformer完全基于注意力机制,不包含任何循环层或卷积层,这使其在处理序列数据时具有根本性的优势。
Transformer架构核心:自注意力机制与位置编码
自注意力机制(Self-Attention) 是Transformer架构的核心组件。它允许模型在处理一个序列时,权衡序列中每个元素(例如一个单词)与序列中所有其他元素之间的重要性或相关性。对于输入序列中的每个元素,模型会计算三个向量:查询(Query, Q)、键(Key, K)和值(Value, V)。通过计算一个查询向量与所有键向量的点积,模型可以得到注意力分数,该分数衡量了当前元素对其他元素的关注程度。这些注意力分数经过Softmax函数归一化后,用于对值向量进行加权求和,最终生成一个新的、富含上下文信息的特征表示。
多头注意力机制(Multi-Head Attention) 进一步增强了模型的表达能力。它通过创建多组Q、K、V向量,使得模型可以同时关注输入序列的不同方面或不同类型的关系,并将这些结果拼接起来,提高了模型的鲁棒性。
位置编码(Positional Encoding) 则是Transformer解决另一关键问题的方法。由于自注意力机制可以并行处理整个序列,它失去了序列中元素固有的顺序信息。位置编码通过向输入嵌入向量中注入关于元素在序列中绝对或相对位置的信息,使得模型能够理解元素的排列顺序,这对于处理序列数据至关重要。
Transformer与传统序列模型的根本区别
Transformer与传统RNN(包括LSTM和GRU)之间的主要区别在于其数据处理机制和处理长距离依赖的能力。
- 并行处理 vs 顺序处理:RNN模型必须逐个元素地顺序处理序列,利用上一时间步的输出作为下一时间步的输入,这导致其计算本质上是顺序的,无法进行并行化。相比之下,Transformer的自注意力机制能够一次性查看整个序列,实现完全的并行计算,极大地缩短了训练时间,尤其是在处理长序列时。
- 长距离依赖:RNN在处理长距离依赖时效率低下,由于梯度消失/爆炸问题,序列中较早的信息在传播过程中可能会逐渐消失。Transformer通过自注意力机制,直接将序列中任意两个遥远位置的元素关联起来,从根本上解决了这一问题。
Transformer在生物医学领域的成功应用,背后蕴藏着一个深刻且具有颠覆性的范式转变:将DNA、RNA和蛋白质等生物序列视为一种具有自身语法和语义的“语言”。Transformer最初为处理人类自然语言而生,其强大的长程依赖捕捉能力与序列编码能力,恰好与生物大分子序列的本质特性完美契合。例如,蛋白质的氨基酸序列可以被视为“句子”,而其三维结构和功能则由氨基酸之间的复杂相互作用(即“上下文关系”)决定。将生物学问题重构为“语言模型”问题,是这一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的关键,并为生物信息学带来了全新的研究视角。
第三部分:核心模型在生物医学领域的应用与对比
临床数据分析
临床数据通常分为结构化和非结构化两种类型,这两种数据类型对不同模型提出了不同的挑战。
结构化临床数据
结构化数据以预定义的表格格式组织,如患者的年龄、性别、实验室检查结果和诊断代码等。在处理这类数据时,RF和XGBoost等集成树模型表现出色。
- 应用与优势:这些模型常被用于疾病风险预测、辅助诊断以及患者分群等任务。例如,研究显示,XGBoost在预测ICU脓毒症患者住院死亡风险、以及2型糖尿病等任务上表现优异,准确率远超传统方法。IQVIA利用XGBoost等机器学习算法,能够从真实世界数据中寻找潜在的高风险罕见病患者,将患者识别率从1/10000提升至1/19,并有效优化了精准营销策略。这些模型能够高效处理表格数据中的复杂非线性关系,其产生的特征重要性得分对于临床决策具有指导意义,提供了良好的可解释性。
非结构化临床文本(电子病历)
电子病历(EHR)中包含大量非结构化的自由文本,如医生书写的病程记录、检查报告和出院小结。处理这类数据需要模型具备强大的自然语言理解能力。在此领域,Transformer模型是当之无愧的王者。
- 应用与优势:Transformer能够从临床笔记中提取关键信息,用于病历书写质量监控、生物医学信息检索和辅助诊断等任务。一项基于Transformer的病历书写监测专利展示了该模型如何通过理解文本的深层语义和上下文关系,实时评估病历质量,并在评分低于阈值时进行及时修正。这为解决现有技术中病历书写质量不高的问题提供了解决方案。另一个利用Transformer的生物医学信息检索系统在电子病历数据集上表现出色,其准确率和F1分数分别达到86.46%和0.8157,证明了其在理解不同实体间复杂关系方面的巨大潜力。
高通量测序数据分析
高通量测序数据通常具有高维、稀疏、非线性等特点,挑战着传统分析方法。
基因组与基因表达数据
在处理基因表达谱、SNP变异数据等高维、表格型数据时,RF和XGBoost仍然是主流且高效的工具。
- 应用与优势:RF擅长处理高维特征,可用于从基因表达数据中筛选与疾病相关的关键基因。X-CNV框架利用XGBoost算法,整合超过30个基因组特征来预测拷贝数变异(CNV)的致病性,在训练集和验证集上的AUC值分别达到0.96和0.94,优于现有工具。这表明XGBoost在处理高维生物数据和非线性关系方面具备强大的性能。
- Transformer的崛起:近期的研究表明,Transformer模型也可用于基因组序列的分析。NT(Nucleotide Transformer)模型将DNA序列视为文本,通过自监督预训练学习其上下文依赖关系,在剪接位点预测、启动子识别和增强子活性分析等18个核心基因组学任务中,性能超越了传统模型。
蛋白质与单细胞数据
Transformer模型正在颠覆蛋白质和单细胞分析领域。
- 蛋白质结构预测:Meta AI的ESMFold模型将蛋白质氨基酸序列视为语言,不依赖传统的多序列比对(MSA)步骤,直接从单序列预测其三维结构。尽管在某些情况下精度略低于AlphaFold2,但其推理速度快了一个数量级,使其能够以实用时间尺度探索数十亿个蛋白质的结构空间。这开创了基于单序列的结构预测新范式。
- 单细胞分析:Transformer被引入单细胞转录组数据分析,用于可解释的细胞类型注释。TOSICA模型通过其注意力机制,提供了传统深度学习模型所缺乏的生物学可解释性,能够从“黑盒”模型中洞察细胞在疾病进展中的动态轨迹和通路变化。此外,基于Transformer的Geneformer模型,能够通过从海量单细胞转录组数据中进行迁移学习,在数据有限的情况下准确预测基因行为和疾病机制,极大地加速了药物靶点发现。
第四部分:模型综合对比与洞察分析
在生物医学领域,RF、XGBoost和Transformer并非简单的替代关系,而是各有优劣、互为补充的工具。模型选择应根据具体任务的数据特性、对性能和可解释性的需求以及计算资源的约束来综合考量。
性能与可解释性的权衡
- 性能:在处理结构化的表格数据时,XGBoost通常能提供卓越的性能,是这类问题的首选。而Transformer模型则在处理具有内在序列结构的数据(如基因序列、蛋白质序列、电子病历文本)以及捕捉长距离依赖方面具备压倒性优势。
- 可解释性:RF和XGBoost的特征重要性得分提供了直观、易于非技术人员理解的解释性。相比之下,深度学习模型通常被视为“黑盒”,其决策过程难以理解,这在需要高可信度的临床决策中是一个重要障碍。然而,TOSICA等模型正在积极探索通过注意力机制等方法,为深度学习模型提供生物学可解释性,这表明“黑盒”的界限正在被打破。
数据规模与计算资源的考量
- 训练成本:训练一个大规模的Transformer基础模型需要海量的计算资源和时间。而RF和XGBoost则相对轻量,在单机或小规模集群上通常就能高效运行。
- 数据依赖:传统的RF/XGBoost模型需要大量的标注数据才能达到高精度。Transformer模型则可以利用自监督学习,从海量无标签数据中进行预训练,再通过少量标注数据进行微调,这极大地缓解了生物医学领域数据标注困难的问题。
从模型应用趋势来看,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是,专为序列数据设计的Transformer模型正在挑战传统树模型在结构化数据上的统治地位。研究显示,专为表格数据优化的Transformer模型(如FT-Transformer)在某些结构化临床数据集上,可以与XGBoost达到相似的性能,但在处理数据不平衡和噪声时仍有局限。这一趋势表明,未来的模型选择将不再是简单的“结构化/非结构化”二分法,而是需要更细致地考量数据规模、平衡性、噪声水平以及模型的可解释性需求。
表2:RF、XGBoost、Transformer在生物医学应用中的优劣势对比
模型类别 典型应用场景 核心优势 主要局限性 计算资源需求 RF 结构化临床数据预测;高维基因组数据变量筛选 抗过拟合能力强;可解释性高;训练速度快 内存占用大;在超大规模数据上效率低;不如XGBoost准确 较低,可单机运行 XGBoost 结构化临床数据预测(如疾病风险);高维基因组数据致病性预测 预测准确率最高;训练速度快;自动处理缺失值 参数调优复杂;可解释性弱于RF;对数据预处理敏感 较低,可单机运行 Transformer 非结构化病历文本分析;DNA/RNA/蛋白质序列分析;单细胞数据分析 擅长处理序列数据和长距离依赖;可利用无标签数据预训练;实现并行计算 需要海量计算资源;模型复杂,可解释性差;在表格数据上缺乏稳健性 极高,需GPU/TPU集群 第五部分:未来研究策略与前瞻性建议
在生物医学这一数据多模态、问题复杂的领域,单一模型难以满足所有需求。未来的研究趋势将是多模型协同、融合创新的时代。
发展特定领域的基础模型
借鉴NLP领域的发展经验,未来可行的研究策略之一是发展适用于生物医学领域的特定基础模型。这包括:
- 基因组语言模型:效仿BERT和GPT,利用Transformer在海量公共基因组数据(如TCGA、1000基因组计划)上进行预训练,开发能够编码和理解基因组序列的上下文依赖关系的通用模型,如NT模型。这些模型可以在各种下游任务上进行微调,如疾病致病变异筛选、跨物种基因功能研究和多组学数据整合。
- 蛋白质基础模型:如Meta AI的ESMFold和Geneformer,这类模型将蛋白质序列视为“语言”,通过自监督预训练学习蛋白质的内在生物学特性,然后应用于下游的蛋白质结构预测、功能预测和药物设计任务。
推动可解释性人工智能(XAI)的深入研究
在追求模型性能的同时,必须重视其可解释性。尤其在临床决策等高风险场景中,理解模型做出决策的依据至关重要。未来的研究应致力于开发既能处理复杂数据、又能提供清晰、生物学或临床可解释性洞察的混合模型。例如,TOSICA模型通过注意力机制提供了多层次的生物学解释,帮助研究者理解细胞在疾病进展中的动态变化。
探索多模态数据融合的终极范式
生物医学数据的多模态性既是挑战,也是机遇。未来的研究将聚焦于如何无缝整合来自不同模态的数据,如基因组数据、转录组数据、蛋白质数据、病理图像以及非结构化临床病历文本。一种可行的策略是,利用Transformer对非结构化数据(如基因序列、临床文本)进行特征提取,生成高质量的嵌入向量。然后,将这些特征向量与结构化临床数据(如年龄、性别、化验指标)拼接起来,形成一个统一的表格,最后输入到XGBoost等高效的集成学习模型中进行最终的分类或回归预测。这种混合架构充分利用了两种范式的长处,有望在多模态生物医学数据分析中取得突破。
表3:典型生物医学任务与推荐模型选择
具体任务 推荐模型 核心理由 疾病风险预测(基于结构化临床数据) XGBoost、RF XGBoost性能卓越,适合竞赛级任务;RF可解释性高,适用于探索性分析和临床辅助决策。 电子病历信息提取与质控 Transformer(纯Encoder模型) 能够理解复杂的非结构化文本数据,捕捉上下文关系,实现实时监控和信息检索。 蛋白质结构预测 Transformer(Encoder-Decoder或纯Encoder模型) 擅长处理序列数据和长距离依赖,能够将氨基酸序列映射为三维结构。 单细胞细胞类型注释 Transformer(如TOSICA、scTrans) 能够高效处理高维稀疏数据,通过自监督学习捕捉细胞间关系,并提供可解释的分析结果。 基因致病变异筛选 XGBoost、RF 擅长处理高维表格型数据,能够评估特征重要性,有效筛选出与表型相关的基因或变异。 多组学数据整合分析 混合模型(Transformer+XGBoost) 利用Transformer提取非结构化序列数据的特征,再与结构化数据整合,由XGBoost进行最终预测,充分利用各模型优势。 结论
RF、XGBoost和Transformer并非相互竞争,而是互补的工具。RF是稳健高效的基线,XGBoost是结构化数据领域的性能冠军,而Transformer则是序列和非结构化数据分析的革命性力量。生物医学领域的AI应用没有“一刀切”的万能模型。最明智的策略是深入理解每种模型的底层原理和优缺点,根据具体的数据类型、任务目标以及对性能、可解释性和计算成本的权衡,做出理性的选择。未来的生物医学AI将是一个多模型协同、融合创新的时代,通过将不同模型的优势结合起来,有望解决当前面临的复杂挑战,开启精准医疗和生命科学研究的新篇章。
-
@贵医-21级-詹睿炀 哈哈哈
-
@青医-22级-范锦霏 算法基础,我们的选题创新性和工作量就不基础,hhhh
-
@贵医-21级-詹睿炀 哦哦了解了解,那师哥既然网上有现成代码,那我们的创新性是啥呢
是不是也得自己改造一些代码
-
@青医-22级-范锦霏 我个人比较偏好决策树类型的算法,实际上我那些搞计算机的同学也喜欢用,尤其是能处理大量缺失值数据和自动处理非线性,对异常值和噪声也更具鲁棒性,这些方面比线性回归那些表现得要好很多
-
@青医-22级-范锦霏 师妹,这个是要按研究对象和研究目的来的,如果想要构建预测模型,那么就要深入其中一种算法调整超参数,如果是为了筛选变量就可以选择caret包等对多个算法批量运算选择表现最好的一个,网上几乎都能找到现成的代码,不同的算法有各自擅长的,比如GBM计算速度快,SVM擅长二分类变量,KNN无监督聚类经常用于单细胞,随机森林泛化能力强,XGboost擅长特征选择精度高,进阶分析甚至可以将多个模型融合,比如LSTM
RF在时序基础上筛选特征变量等等,根据自己的需求选择合适的方法去了解,不一定要知晓其中的数学原理,最简单的办法就是直接告诉AI你的研究对象和研究目的,输入的是什么类型的矩阵,后续分析对输出结果有什么要求,一般AI都能给出契合你需求的算法
-
请问学习ML的需要把每种模型的代码都学会吗
-
上述内容参考相关公众号“模型选择”问题讨论并使用Gemini进行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