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届930学术年会预热采访!



  • 【青医12级张雪莹】
    1. 基础实验魅力之一在于充满着不确定性,师姐有没有哪次实验中出现了意想不到的“失误”,最终却收获了令人惊喜的结果?
    经常有失误,基础科研就是充满了不确定性。比如说有的时候跑一个蛋白的wb,死活跑不出来,觉得要放弃了。然后拿回收了很多次的抗体试一下,结果就出来条带了。
    2. 师姐在本次930学术年会中最想跟大家分享的内容是什么(一句话概括)?
    最想说的一句话就是我们930真的太牛了,临床大佬,科研大牛,总之就是牛。
    3. 相信如此高分的文章背后是师姐和团队一以贯之的努力,师姐能分享一下一路走来的心情吗?
    其实一开始没有奔着高分文章去,最初想法比较简单,就是为了博士毕业在认真做课题。做到比较顺利的时候觉得好像还有余地和余力继续拓展,然后就一直做。第一次投稿BBI,17分的杂志,1周被拒。小老板觉得不死心,试一下STTT吧,结果竟然送审了!一个月回来四个评审几乎50-60条意见,给了半年时间补实验。其实那会儿我还上着住院总,下了住院总以后开始和师弟一起奋斗在实验室,赶着半年期限回复了。后面又两次修改,回复了N条意见,接收的时候都觉得很不可思议。
    4. 师姐对仍奋斗在漫漫基础路上的小伙伴们有什么寄语吗?
    心态放好,自己的身体和情绪最重要。希望大家在科研工作的同时能有健康的心理和生理状态。
    ———————————————————————————————————————
    【协和16级柯鑫堤】
    1. 生信研究涉及大量的数据处理和分析,师哥是如何应对数据挑战的?
    生信分析我曾经自学过一段时间,没有具体项目,学起来零碎,效果也不太好。做这个项目明确需要分析微生物组,所以专门报了相应的课程,系统性地学习,而且同时有课题来实战练习,互相促进,效果不错。其实微生物分析在生信中相对容易,所以回头看来挑战不算很大。
    2. 一篇文章产出的背后可能有许多的压力时刻,师哥在做研究和写文章的过程中,是如何调节心态,保持热情的?
    开展课题的时候有师兄和同学一起做,各自有各自的强势,课题做起来整体感觉挺好。半途也曾遇到困难,几乎一度想放弃,主要是因为一些结果不符合预期,不知参数如何设置以及进行调整。感谢导师的鼓励、支持和点拨,让我暂时搁置某些繁琐的细节,直击科学问题本身,将令人纠结却不甚关键的一些细节问题留给审稿人来定夺,最终能够尽快地结束“痛苦”,将已获得的结果成功发表。
    3. 对于刚开始涉足生信领域的同学们,师哥有什么建议或者鼓励的话想传达给他们吗?
    时间充裕可根据兴趣学习。时间并不宽裕的同学,最好能够结合课题,在实战中边学边用,这样干劲也足,效率也高。如果能有机会为课题系统性学习某一分析技术则更好了。
    4. 师哥对本次930学术年会有什么期待?
    第一次参加年会,还是咱930的!非常期待大家的头脑风暴!
    ———————————————————————————————————————
    【北医17级崇杉】
    1. 师姐的专业是精神病学,那是什么契机让师姐开展了这项ITP患者颅内出血相关的临床研究呢?
    这个其实是我本科生科研期间的一篇研究,当时是跟着人民医院血液科的张晓辉教授来完成的。北医八年制的学生能有一些提前接触科研的机会,所以这其实是在我选科之前所做的研究。
    2. 多中心研究往往需要协调不同医院,不同地区之间的工作,师姐在这个过程中有没有遇到过比较有挑战性的情况?
    对的,多中心的研究过程中肯定是会遇到非常大的困难,首先就是数据收集这一部分。在收集的过程中,我们其实参考了很多文献,想要尽可能一次把数据收集全,之前也听师兄师姐传授经验,如果要返回补充数据的话,其实会特别的困难。但是事实的情况就是在文章的修稿过程中,审稿人还是建议我们再补充一些跟神经内科相关的数据,所以也给大家提了个醒,就是在开展多中心研究的过程中,一定一定要尽量在第一次就把数据收集全。
    3. 文章最后提到了app的开发,感觉非常有趣,师姐认为这对患者最大的帮助是什么呢?
    其实当时做APP的开发是我的指导老师张教授提出的建议,他是一位对科研的把握非常灵敏的老师,他通过听讲座听报告,发现近来有很多的研究都进行了APP的开发。其实在这篇研究本身设计的时候,我们是打算采用机器学习作为统计学方法,然后再加上一个APP的开发,可能会更加符合我们现在临床与人工智能结合的趋势。但是比较遗憾,因为ITP颅内出血本身就是比较罕见的事件,这篇文章收集的样本量有限,最后审稿人还是建议我们换成传统的统计学方法,所以只建立了一个APP。其实对于非专业的统计人士,如果只找到危险因素去相应地预测死亡风险,肯定是比较困难的,所以采用机器学习的算法+APP的建立就会非常有意义,这也是以后大家文章做统计如果样本量比较大的话,可以考虑的一个手段。
    4. 每一篇文章的发表都来之不易,师姐可以跟我们分享一下收到文章accepted时第一时间的心情吗?
    当时确实是觉得特别激动,因为这篇文章恰好是在我进入二级学科前一个月的时间接收的,其实没想到能在进二级学科之前把这篇文章全部完成,所以真的是觉得非常非常非常地开心!这篇文章也是投到了一个血液学顶刊的子刊里。本来是先投的顶刊,然后顶刊发了审稿意见,后来转投了子刊。所以在修稿的过程中,顶刊的审稿人也提出了非常多的建议,经历了很多,确实也收获成长了很多。这篇文章修改的过程中,还得联系多中心的老师去重新统计数据,当时真的是觉得自己在经受多重考验。我觉得其实做科研真的不光是对学习上的进步,也是个人的一次成长!

    非常感谢各位师哥师姐的倾情分享,对本次年会的期待值直接拉满!
    学会的日程海报链接附上,请大家查收噢~
    https://docs.qq.com/pdf/DY1FxYUdPQnpwRndS



  • 太棒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