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07月24日


  • administrators

    协和八年制宫昌林7月23日在“七嘴八舌”的留言,我认为所有低年级的都应该看。他会让你从大一到大三,该怎么储备自己,该学什么,都有明确的方向。

    附文如下:

    “个人信息

    姓名:宫昌林

    性别:男

    学校:北京协和医学院

    专业:八年制临床医学

    家乡:山东省威海市

    我是宫昌林,一个挣扎于考试和科研之间、却尚未有所进展的小医学生,或许能够作为长处的也只有英语水平了。从刚搬到协和来之后,我就加入了学生会的国际交流部,负责临床交换生的接待工作,而如今想在“退役”之际,回顾一下我的心得。在这个平台上,有关学生会工作的具体细节,我自然不会细述,毕竟也有广告之嫌,我只想聊聊,我在国际交流部到底都“交流”了些什么。

    协和医院里的交换生大家可能并不了解,因为我跟别人提起的时候,大家总会惊讶:协和还有交换生?每当此时,我也就一笑了之。在欧美国家的许多医学院校中,海外实习算是课程之一了,而许多国外的医学生也会选择中国的医院,所以各项排名都名列前茅的协和医院必然也是实习目的地之一。

    在交流的过程中,最基本的一点往往是对方学校的培养方案了,大家可能都比较了解欧美国家的医学教育体系,大致就是欧洲派和美洲派,欧洲派包括欧洲和澳洲的大部分国家以及中国香港,是六年制医学教育;而美洲派则主要是美国和加拿大,是在本科毕业以后再考入医学院接受医学教育,而欧美国家的医学生本科往往是学biology或environmental science的。协和医学院的培养方案和美洲派较为相似,都是先读biology的预科,然后进行医学课程的学习。虽说这都是常识,但我觉得在交流过程中,我也对预科的意义思考了许多。当我还在读预科的时候,常常会问高年级的师兄师姐,预科的两年半应该怎样度过,得到的回答往往是“预科就该好好玩,不然以后就没有机会玩了”,当时的我半信半疑,却又不太敢松懈,却又不知道做什么好,于是就去学英语去了。而在交流和思考之后,如果再有预科的学弟学妹问我,预科的意义是什么,我则会告诉他们:医学预科的存在是因为美国人认为医学是成人教育,什么是成人教育呢?不是把我们圈在一个地方玩,等我们玩到足够老了,再接受教育;而我现在所理解的成人,是一个能够在社会立足的人,在与医学相关或不相关的领域内,能够从事一定工作的人,这样一个人做出了学医的决定,这就是一个成熟的决定,意味着他会付出相关的努力,达到他的目标。而我们的预科的一大问题就是目标不明确,如果能够再给我一次机会,我可能会比现在做得更好,可当年的我们只知道医学预科是为了给医学学习“打基础”,而怎么打基础呢?虽说两年半的预科不能和一个完整的本科教育相比,但是如果足够投入,起码也能够在生物领域的科研工作或在其他学科的工作中进行一定的实践。

    除了对培养方案的感慨,我还想细数一下我遇到的各式各样的“外国人”,比如中文学得炉火纯青然后在朋友圈表现得和中国人一模一样的西班牙小哥哥、精通英法德荷中四国语言的比利时华人小姐姐之类的。而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一个来自南半球的华人小哥哥,也是交流比较多的交换生。他几乎是在给我“安利”去澳大利亚行医:“医生的收入主要来源于财政拨款,哪国对医疗的财政支持力度最大呢?荷兰!但是你会说荷兰语吗?不会!第二多的是哪里呢?澳大利亚!……”。这些数据我也未加考证,所以请各位不要当真,不过说到了语言学习的问题,他也是在国内上了中学,然后转学到澳大利亚的,他说:“想学英语最简单的方法就是找个外国女朋友!”和这样一位豪爽的师兄交流实在有趣,而澳大利亚医生的工作也很辛苦,不过只要真心喜欢也不觉得苦,能够把主要的时间精力投入工作,然后赚到应得的报酬,业余时间出去各种约会。虽然想法很朴素,但如果能实现的话,生活岂不也是有滋有味?让医疗从业者能朴素而愉快地生活,同时患者能够得到有效的医疗服务,这或许就是中国医改的理想与目标吧,我也逐渐理解了为什么之前有协和的师兄会说,目前社会所需要的是“医疗管理者”。我不禁开始想象另外一个国度,如果存在一个“我”,会是怎样的情形。所谓有朋自远方来,其中之乐大抵如此吧!
    回头看看我的“国际交流”工作,我不仅对医学学习有了更深刻的思考,而且也结识了不少散落在世界各个角落的同侪。不过我还是觉得我的“交流”做得并不完全符合我的期待,因为我并不很擅长社交,只是希望能在以后多多提高“交流”能力,扩充自己的眼界和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