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生专访——徐菱忆



  • 姓名:徐菱忆
    入学年份:2015年
    科室:肾内科
    毕业去向:北大一院肾内科博士后

    Q:师姐是什么时候加入930的呢?
    我应该是 18 年加入的,其实最开始930的宣传都比较低调,主要以贴海报和广发公邮为主,但是海报总是贴在我看不见的地方(笑),电子版海报也会发到每个班级的公邮里,但是其实班级公邮可能几百年也不会爬上去看一下,所以当时看见930的宣传真的有耳目一新,恍如天人的感觉。在推送中其实最吸引我的一点是,大家总是在一起,在一起玩、一起嬉闹,好像是一个整体。所以我当时特别没出息,既不是因为英语,也不是因为科研,就是冲着大家一起出去玩,一头就扎了进来,就很喜欢这种有归属感和家一样的状态。现在想想,也不知道当时是什么怎么了,就像是被下了蛊一样,特别特别想来。
    当然有一个很有趣的事情,我和930的缘分还比较曲折,第一年报名930的时候其实被刷掉了,虽然我觉得面试的自我感觉可好了(盲目的自信xs),但是可能大一的时候绩点一般(主要被从来没有上过80 的思想政治拉了后腿),总之就是很遗憾的没能进入930,虽然每次提起这个事情都要亲切的问候一下磊叔,但是磊叔我们还是很爱你的(笑)。但是就是那种特别特别想加入的心态让我在第二个学期又毫不犹豫的报名了,其实当时还是很忐忑的,不过由于那个学期主要招我们级的同学,所以非常幸运的就进来了,对比了一下近两年经纬的招新风格,可能按照现在的标准找人我就进不来了。当时的我只是一个很普通的人,普通的性格,普通的长相,普通的成绩,完全没有的科研再加上普通的英语,丢在人群里都不会发光,感谢磊叔ღ( ´・ᴗ・` ),“扩大招生”把我招了进去。

    Q:师姐是什么时候开始融入930的?
    我的融入感其实更多来自于不停地参加活动。930有种特质,大家虽然绝大多数情况下只在活动的时候见面,但见面的时候一点都不会有陌生感,天然的很亲切和温暖。但如果仅仅是参加活动本身,而没有私下的接触,没有对930核心的认同感,和930大家的缘分是非常脆弱的。真正融入的话应该是我开始要求主动参与930的管理(搬砖),当时的我既不是小组长也不是策略组成员,但是我特别的想在这里扎下根,让自己被930需要,而不仅仅是我一腔热情的需要它。不怕师弟笑话,我当时确实是特别害怕自己被930抛下,在没有参与到它的建设中的时候,于是就特别希望自己能够有一份贡献,抱着这样的想法,我向当时的策略组组长嘉翔师兄提出了我想干点什么的想法。虽然每次嘉翔师兄都会说,是我当时的请求给了他很多温暖,但是师兄不知道的是,当时他认真考虑了我的请求并且愿意信任我把毕业旅行的策划交给我,对我真的非常非常重要。我和先生的深交互动正是从这一次开始参与930核心建设的毕业旅行开始,和930的羁绊也是从这里开始,和师兄师姐们热情的互动也是从这里开始,可以说如果当时我没有一点一点的接触930的核心,没有去参与930的变化,我不会融入930。

    Q:师姐在930做过什么事情呢?
    我在930当了两年的校代表,其实最开始我对自己的在930的定位是像12级的康师傅那样成为930科研规划的顾问,扎根在科研组献言献策,哪儿需要往哪儿搬。当时的我其实并不觉得自己有什么领导能力或者凝聚力,更不想自己能够胜任930的校代表,去为整个930的发展负责。但是先生给了我很大的肯定和支持,他告诉我,他觉得我的理解能力是他接触过的人里面最为顶尖的,觉得我的抗压能力是非常强大的,觉得我的大局观和思维能力是很好的,觉得我可以做好校代表。于是我没有半点迟疑就接下了校代表的位置,虽然可能还是不相信自己真的这么好(毕竟过去18年都是很普通的存在,除了学习好没有半点闪光),但是因为是先生说的,我毫不犹豫的相信并坚信我是这样的人,未来也一定会成为这样的人。事实也如先生所说,我在这5年里成为这样的人,不仅仅影响到我和930,更在临床、科研、和课题组老板沟通等等方面都有着深远影响。
    但是说实话,我觉得930和学生会、爱心社之类的学生组织或者社团都不太一样,在这里作为校代表没有优越感,没有特权,校代表和每一个930er是没有不同的。唯一有的就是校代表是默默承担最大的压力和责任的人,所以无论你做什么,哪怕是犯了错,也会有一个先生在背后默默支持你,先生会因为吃苦受累的是你,所以没有理由的站在你这边,而不是去评判事情本身对错。这也是我很喜欢校代表这个角色的理由,就像是930在校生的大家长,去关爱每个930er的同时,为整个930的发展谋划布局,让930向着你希望的样子去发展、成长,每一天都看见它越来越好。
    当时我接下930校代表的时候,930已经经过了三剑客、梅兰竹菊的巅峰时代,开始走起了下坡路,毫不夸张的说,当时在6个在校生基地里面,北医930应该是最差的(和协和一起堪称卧龙凤雏,难兄难弟),高年级和低年级凝聚力不强,有散沙一团的趋势,科研基础薄弱,更别提强有力的大手,基地间交流更不明显,来北京的5+3+3的师兄师姐们和北医8年制的同学们之间仿佛存在一种壁垒。还好的是,见过三剑客、梅兰竹菊的故事的我们内心还充满憧憬和希望,由涛哥借酒抒情的“把北医930做成全国930的核心” 这一目标也成为了我的执念,想要北医930能有青医的情感维系,也有强有力的硬实力(科研和英语)。不过惭愧的是,2年时光给北医930带来的贡献和改变有限,距离我们的目标仍有不短的距离,但是还好,我还有很长的时间可以和930一起,把这段路走完(这就是一个卸任校代表之后还不服老,天天和现任校代表“争论”的人,未来可能会和下一任、下下任校代表继续“争论”哈哈哈)。题外话,经纬之前还说觉得我给他留下了一个烂摊子,虽然这一点我完全不承认,应该让他去接一下我的锅(笑)。

    Q:能讲讲师姐这几年在930的收获吗?比如谈了个对象?
    (谈了个对象)这倒不是事儿,我挑几个重点的讲吧。
    我觉得最大的收获的是先生。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而先生就是这样的存在,在先生的引导下,我觉得我完全变了一个人,跟大一大二的状态完全不一样,从脑袋空空慢慢有自己的思想,有自己的认知和领导决策能力。对未来自己想要成为的人、达到的高度有着清晰的认知,并且走在通往未来规划的路上,一步一步,脚踏实地,抬头可见未来,回首也有归处。
    其次的话就是在 930 里面确实上下5级都会特别熟悉。我觉得人对于我来说是一个很重要的东西。我偶尔会喜欢独处,但是完全一个人没有任何的外界联系的状态对我来说是不可以的。因此我觉得 930在各种时刻都会给我很大的慰藉。一想到我跟这么多的人都有故事,跟他们有很亲密的关系,这会让我觉得很踏实,很有安全感。包括我会很愿意去认识高年级的人,从肖老师到磊叔,能够被磊叔邀请策划他的接亲小游戏真的是难以明说的感动和温暖了(磊叔婚礼会成为我参加婚礼的天花板,虽然我现在只参加过他的婚礼哈哈哈)。像李浩师兄,虽然因为医院和科室的不同,其实并没有太多的930之外的交集,但是每次提起他我都会觉得我跟这个人有故事,特别温暖。我觉得这也是 930 一个非常特殊的意义。

    Q:最后一个问题,师姐有没有心得向师弟师妹们分享啊?
    首先你要主动打开自己,积极的去联系师兄师姐。其实对于同年级或者师弟师妹们,你是没有压力的,而不需要你很主动的推动,你们自然而然就会处在一起。但是师兄师姐的话一定要自己很主动的向上社交。根据我的经验,每一个高年级的人都会很热情,而且大部分人都很话痨,就像我一样,你在跟他们接触的时候你只需要开个头,到后面的完全不需要你handle。其次的话就是参加活动,这个活动不仅仅局限于常规活动之类的,大家私下小范围的聚会,不管是约饭、聊天、打牌,还是答疑解惑、民宿做饭,只有你和这个人有了故事,你才会有眷念,所以付出时间去参与活动肯定是必不可少的。还有先生,先生其实是一个很好的纽带。当我们很多人可能在走远了之后,都是先生拉回来的,通过先生,你可以跟很多其他基地的人去产生联系,你真的会产生一种全国的 930 都是你的强有力的支撑。所以如果愿意的话,主动和先生互动,打开自己,然后你可能就会有一种全新的体验。



  • @北医-20级-琚研毕业生专访——徐菱忆 中说:

    把北医930做成全国930的核心
    为菱忆打Call,确实在这个目标上,菱忆做了很多,“把北医930做成全国930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