盲审之路充满bug
-
盲审可谓是毕业的最大绊脚石!
院里开会时强调,盲审尽量在3月中旬前送出,在答辩前预留出35个工作日也就是7周的时间,以应付各种bug。然而,当时还没有意识到问题的严峻。
部分附属医院还要求盲审前通过院审(3位专家+1位形审),名义上5个工作日返回所有院审意见。但实际上,我花了近3周(都是泪),询问周边小伙伴,10天左右比较常见。虽然教育处每天都在催专家给意见,但想想,学生的论文进度都催不动,更何况忙于工作的专家们(手动狗头)。院审,从心态上对盲审进行了预演。当然,院审也有院审的好处,有更多的专家为论文把关,如果专家不拖延就更完美了!
送盲审前,焦虑;送盲审后,躺平,无所谓了。
然而,这种无所谓的心态就持续了大概两三天,终止于存在专家未匹配的消息的传来。没有大样本调查,但宿舍3个毕业生,分别于送审后第7天、第9天、第13天(就是我)被通知修改研究方向,重新匹配专家(1位)。
又过了5天,按捺不住问了盲审进度,通过2个,但依旧缺少1位专家,家人们,谁懂啊,心态崩了!掰着手指头算,如果专家这两天接了(2天内如果专家不接收,系统自动解除匹配,默认不评议),按照平台要求的10个工作日返回意见,只能擦边赶上答辩,前提还得是给过,万一来个C,就彻底凉凉。
又熬了3天,一大早战战兢兢地问教育处我的论文有人接吗?捧着手机等了一上午,中午下班前,得知,过了……
整个盲审过程,其实才3周,但仿佛过了好久。我自己的问题在于太拖了。论文完成时间不早,院审又花了不少时间,以至于盲审送出去已经很晚了。3月中旬这个时间节点给可能的问题留出处理时间。此外就是一些不可控因素。比如匹配专家,也许是研究方向不够宽泛,匹配不到,也许是过于宽泛,很容易匹配,但专家觉得跟自己的研究方向不搭边,不想看,甚至,ta可能就是单纯的不想看,这也没准对吧。收到意见后,全员通过自然是最好的结果,但也保不准有专家,给出了一些莫名其妙的意见,打了个C甚至恶意差评(比如某系统精卫专业专博的总分12分)。另外,身边还有人出现了盲审意见张冠李戴的情况,给A论文的意见是:该学生《B》论文……这种情况下,无论是修改后再送,还是申诉,都需要时间。
总之,盲审前,我们能做的就是写好论文+预留足够的时间。送审后,人力所为差不多就是小红书接心软盲审专家、雍和宫拜一拜了。
祝今年毕业的930小伙伴们都能顺利通过盲审,也许过程充满波折,但最后我们一定可以一起拍毕业照、参加毕业典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