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医】医工结合—新型截骨导板在原发恶性骨肿瘤的精度研究
-
课题是去年7月前后主动联系感兴趣的老师接手的,在各位师兄的建议下尝试记录和反思一下自己的进展:
课题基本情况:
#医工结合 #实验研究 #截骨导板 课题主要关注新型截骨导板(跟的课题组设计+专利),我负责这种外科工具的精度验证,为进一步临床应用提供参考标准(比如sugical accuracy是多少,实现肿瘤切除negative magin的可靠性怎么样)课题详细情况:
1.实验验证部分:材料是sawbone+硅胶模型(为什么选择模型?因为经费有限找不到cadaver+直接临床应用研究过不了审,另外就是相同的模型可比性更强),模拟骨肿瘤切除实验(其实就是在手术室锯骨头,摊手),然后比较实际切割情况和目标的关系(这步主要通过模型CT+三维重建模型+工程学算法比较)
2.额外产出:一篇外科工具精度研究的综述,但是因为相关研究比较少+理解门槛不高+只有我一个小白来写(真的只有我+指导老师,无奈),所以应该能投,但是只能投一点点(1 2区应该够不到)目前的进展:
1.实验部分现在已经进展3/4左右,目前数据还可以,手头还有一部分没处理的数据,处理完应该基本就可以结尾了,这部分文章还没开始写,按老师要求先写个摘要,投个会议,投完就着手写文章主体,但是目前不知道能投什么水平( ˙˘˙ )
2.文献综述:大概在2/3,有一部分内容真是头大,不知道怎么捋顺文章叙述结构才好:(而且英语小白真的难顶,一句话要写半天整体进展:(补充之前)
·实验部分:
7-8月:阅读文献,设计实验方案,
9-10月:等实验材料(发了两个月货,气)
11月:预实验(真是出了一大堆问题( ̄o ̄) )
12-来年2月:无进展(公知原因)
2-4月:三轮实验,幸运的是结果还可以,没白忙活半年(要是拿到阴性结果估计要裂开)
·综述部分
10月开始着手,一直是陆陆续续写(摸鱼+写综述确实很痛苦,不过需要忏悔的是浪费了疫情隔离的写文章大好时光)一点体会:
1.我做课题因为是自己联系感兴趣导师,所以基本没有人带(唯一的师兄还是住院医阶段+新婚,摊手),而且开始0基础,老师直接把他可以一部分给我做还确实是高看我了:),从读文献,实验设计,到基本工具的使用(尤其是看CT,建模),几乎全靠自学+摸索,所以7-8月几乎每天都处于严重怀疑自己能不能做下来的状态,但是9月拿实验方案参评了人民医院的答辩,结果拿了前几名,所以后面就坚持做了下来,我自己体会是:科研有人带确实很重要,但同时也要学会自力更生,自己尝试去解决问题,在处理问题中确实会有很多收获(最起码现在更能抗压了:))
2.英语真的超级重要,六级500飘过就没有再管,现在终于尝到苦果,不过有一说一,deepl和grammarly是真的好用:),另外学会顺应时代潮流多学会用chatgpt等工具
总之就是不要害怕,即便某次课题失败了,也不耽误继续主动联系老师去接触课题(大部分临床老师还是比较欢迎有学生去找的),不过一定要对老师的方向有了解,对自己想要的方向有反思(我想成为一个什么样的医生?我想在科研中学到什么),不要海投(对自己也不负责任)未来展望:
1.5-6月份一定一定要把实验数据整理完全(希望手术室护士长不要再卡我[合十])
2.7月份左右把实验文章和综述初稿都整出来,后续再改,争取早日投出去
3.未来计划再做一些病例研究(逮住一只羊一直薅( ̄o ̄) 不过老板愿不愿意给临床数据还是另说,不能太贪心)总之,以上就是就是我关于自己课题的一些小总结,青枝里面的大多是综述/meta/生信之类的,我的可能算半个实验研究?医工结合方面也希望给大家一些启发!欢迎私戳
-
今天和导师具体沟通了一下后续的进展,导师强调了两件事情:第一件是科研的“连贯性”,做一项课题一定要趁热打铁,过了这一段时间很可能对一些事情的体会可能会遗忘,对应到我身上就是不要在两个课题上来回转,精力分配不佳;第二件事情是实验暂时不必完美,而是可以先交给同行评议,不要闭门造车,这样更能提高效率。我也觉得自己可以调整一下,先把实验部分的初稿写完。
-
昨天跟导师、师兄一起汇报商讨了一下,准备先把实验部分写篇摘要投会议,之后着手整体文章撰写投稿,同时把最后的数据补齐;另外,综述部分还是被催了: ( 不过这也大部分是我的原因,后面一段时间应该在文章和实验部分抓紧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