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和930“一拍即合”科研项目的一点体会



  • 去年,我参与了协和930组织的“一拍即合”科研项目,在王韬师兄课题组的帮助下,完成了第一篇SCI论文的写作和投稿,文章目前已经被《Ageing research reviews》接收。在合作的过程中我从各位老师、师兄师姐身上学到了很多东西,所以这次分享一方面是想要感谢先生和930为我们提供的平台和机会,感谢王韬师兄、李老师、可涵师姐、伊云师姐在过程中给予的耐心地指导帮助,另一方面是自己在整个过程中也踩了一些大大小小的坑,也算一个“反面教材”了~

    结合我自己的实际经历,有一些小的心得体会:

    1. 提前规划如何合理记录阅读过的文献以及实际使用的参考文献,包括命名、分类和Endnote的使用,以前在完成其他任务时,需要阅读的文章数量有限,时间也比较短。这次写综述时,文献数量比较多,而且前后持续了半年多,中途还因为备考和等待审稿,有一两个月是完全没有在做这个事情的,所以到了后期经常就完全忘了之前看过的甚至是部分已经写出来的内容是引自哪篇文章,在二次寻找文献上浪费了很多时间。这种没有意义的工作量是真的很影响心情😢 所以一个小小的建议是,有时间的话,尤其是在开启某个具体工作之前,可以规划比较适合自己的文献整理方式,最好可以细化到命名和记录的格式、如何分类等细节上(深刻感受到系统命名法是一项伟大的工作👍 )。

    2. 如果投稿时间不是很紧张,完成某个部分的写作后,可以放一段时间再看看,最好这个过程能重复多次。一般在刚刚写完一个部分时,我们对于这个部分的了解和记忆是最详细的,再加上是自己写的东西,所以怎么写自己都能理解。但是过了半个月或者更长时间后再来看,就会发现,之前写的一些内容自己都看不懂了,一方面是因为我的英语不是很好,会有一些表述上的问题,另一方面是很多背景知识自己在当下是非常熟悉的,所以容易忽略这些东西对于审稿人和读者来说也是需要解释的,时间线拉得越长,这个现象就会越明显。当然,如果能找到合适的人来给出建议,效果可能会更好。

    3. 知识框架的建立是一个螺旋上升的过程,最开始设立的论文框架很可能需要更改。我目前医学知识还停留在课堂上学习的非常基础的层面,科研和临床经验几乎没有,最开始确定论文框架只能依靠已有文献,之后慢慢开始去写每个内容的部分,随着文献的阅读量逐渐提升,发现最开始的框架不是最优的,当时有点犹豫,因为已经写了大半部分的内容了,再改觉得工作量大,不过还是改了,并且改完之后觉得其实浪费时间的是“犹豫要不要改”,真正动手改起来花费的时间精力其实不算多,而且调整之后确实更容易写清楚。(不过这个可能主要是针对综述类文章而言)

    这些是我在这次和师兄师姐的合作中的一些收获,希望可以作为一个“反面教材”帮大家避避坑,最后还是要感谢协和930非常用心的组织这样的项目,还有师兄师姐们对于我这样的“科研小白”的包容和帮助😘 希望各位930的家人们的科研工作都顺顺利利,大家可以在这个大家庭里一起变得更好~♥ ♥



  • 师妹好厉害👍 一篇高质量的综述是一个很好的科研的开始!感觉师妹在文献的阅读整理上有不少心得体会,不知道师妹今年愿不愿意来当科研分享的嘉宾呢😎


  • 2023西交博客龙卷风

    师姐写的东西好实用哇~
    感谢师姐的分享~